悦跑圈网:

金泉家用电器装修维修公司他说在海拔381

   时间:2025-01-07 阅读:

海拔3816米,常年刮着刺骨寒风,年均气温仅为-9℃,最低时能跌破-30℃。世界气象组织唯一设立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就深藏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天地里。

1994年,在青藏高原的东北坡、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瓦里关本底站拔地而起。从此,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以及反应性气体、气溶胶、太阳辐射、降水化学/酸雨等得以持续观测,至今已30年。这一路,黄建青全程参与。

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观测站全貌 摄影:金泉才

“我15岁就进入气象局,从事气象工作44年,基本上待的都是高山站,在瓦里关也干了整整30年。今年10月底就要退休了。”这位衣着朴实,声量不大的气象人,平静地跟记者述说他在瓦里关工作的感受。

工作了30年,最长的一次,他在山上连续值班27天。

原以为我们会看到一张饱受风霜摧残的脸,但黄建青让人感觉还很年轻,并且还有一丝帅气。仔细打量,他眼神清澈,脸色红润,看着只有50岁出头,这或许是长期内心纯粹、敬业乐业带来的。不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已经给他的心脏带来了一定影响,黄建青目前已经不在山上轮班,而是到山下从事数据处理工作了。

同其他观测站相比,大气本底站由于观测目标不同,采用的技术方法、对设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要求仪器的精度更高,观测难度也更大。而瓦里关本底站建站30年,每一次巡回检查都达到了世界气象组织的质量管理要求。

“本底台”大气监测科监测员黄建青正在进行高压配气工作 采访者供图

瓦里关本底站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巡视仪器设备、空气取样等,仪器设备不会经常出故障,但是这里的仪器设备经常更新,站上的观测员边干边学是常态,到现在,一些新增的仪器设备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黄建青说,工作中最自豪的事莫过于把一些国外进口的仪器研究明白。根据温室气体观测规范,日常观测工作是每小时巡查一次,如果仪器出现故障,两小时内必须发现并处理。受限于一些技术瓶颈,目前很多监测温室气体的设备还是国外进口的,上面的标识和说明书都是外文,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虽然也会有国外专家来培训,但是真正业务化后运维还要靠自己不断摸索,尤其当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修好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黄建青在瓦里关山上工作30年,几乎每一个后来上山的人,他都带过、培养过。大家很敬重他,叫他“黄老师”。

瓦里关山方圆50公里鲜有人烟,一旦站上的水电设施坏了,只能自己解决。黄老师承担了站上的水电维修工作。

年轻时的黄建青 采访者供图

瓦里关本底站副站长王宁章回忆,他到站的第一天,黄老师让他先学着自己做饭吃。为了维护瓦里关本底站空气的纯净度,确保观测的准确性,这里不让生火做饭,只能用电磁炉煮饺子或者开水泡面。由于海拔高气压低,饺子煮不熟,需要用高压锅来压,泡面也泡不熟,只能用微波炉再热上几分钟。

当问及瓦里关本底站能否变成无人值守的自动站时,黄建青表示,希望观测工作都能实现自动化。但目前技术上并不成熟,很多项目还需要人工观测和校准,在观测时还有各种事项需要人来处理。比如,温室气体瓶采样的时间和点位就很有讲究,瓦里关山每天一过9时,就会出现裹挟山下空气的上升气流,对采样结果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相关工作必须在8时到9时之间完成。为了最大限度避免样品气体被污染,观测员每次采样前还需关注天气实况,确保风速不得小于两米每秒,否则不利于空气混合,而且选取的采样点必须位于生活区的上风位。

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观测站建站所在地景貌 摄影:金泉才

为了避免采样瓶误开启,瓶中会注入一定量温室气体含量较低的空气,采样时需要同时打开瓶子的进出气口,将空气加压泵入瓶中并快速释放,如此循环15分钟,时间一到,观测员就要关上出气口阀门,迅速跑到十米开外, “正式开始收集气体后要最大限度地减轻人为影响,包括呼吸。” 黄建青说。

除了观测之外,数据的处理分析工作也需在站上完成,值班人员必须监控这一班数据的情况,如果不监控的话,等这一班值完了,就没办法进行校准。每一个小时的数据,如果有异常,就要考虑是不是人为的影响,或者当天是不是有天气过程,导致附近大城市的污染被吹到瓦里关,影响温室气体的观测。因此值班人员需要精确记录,今天来了多少人,什么时候离开的,以便判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人为影响还是自然变率。

观测中的黄建青 摄影:金泉才

瓦里关本底站是“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地,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坚守着、工作着,用心血和汗水凝结成一条国际知名的二氧化碳曲线,也称为“瓦里关曲线”。

瓦里关曲线与夏威夷站的数据相互印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记者刚上山的时候,高原反应非常强烈,一度无法行走。当问到他们是如何克服高寒缺氧环境专心工作的时候,黄建青轻描淡写地说,“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那就踏踏实实干。”

黄建青说,刚上来那会,连续两天晚上失眠,不能干体力活,干着干着就习惯了。当修好一台仪器重新投入观测后,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说的。

黄建青(左)在和年轻同志分析观测数据 摄影:金泉才

当记者问到长期在这里上班会不会觉得无聊时,黄建青说,在每一班观测员十天的值班中,时间安排相当紧张,基本都是在工作,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仪器出故障。除了工作以外,没什么娱乐活动,“一共就两个人值班,时间长了也没啥可聊的。”

“别人说我是一个只知道干活,不知道说话的人。”这也是黄建青对自己的评价。正如无数在瓦里关本底站乃至全国艰苦气象台站默默苦干、不断钻研的气象工作者,他们常年坚守,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从事气象观测工作,并且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都获得了这样的荣誉:连续一百个班、甚至连续二百五十个班没有错情!

向全国基层气象观测员致敬!

作者:叶海英 叶奕宏 金泉才 通讯员 关小军 娄海萍

来源: 中国气象

琴童电话

价值工程网站

中国金属通报

看历史官网

更多>最新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百科知识 |  风水起名 |  健康养生 |  科技科学 |  法律知识 |  生活维修 |  旅游休闲 |  综合资讯 |  财经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