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在遂宁市船山区石溪村,有一座建成于民国三十五年的石溪浩水电站。水电站现存发电厂房一座,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顶,小青瓦坡屋面。南端山面有双开木板门,门上方墙体堆塑有“遂宁县跃进水电厂石溪浩发电所”美术字体标识,左墙开有六扇半圆拱形玻璃窗。
这是遂宁现存较早的工业建筑,也是地方能源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作为遂宁人的母亲河,涪江经过许多年的冲刷积淀,在遂宁城区形成了南北二坝两个田土肥沃的冲积平原,然而因为没有水利保障,沿岸居民常受旱涝之灾,土地常广种薄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41年,“遂宁南北坝灌溉工程”动工,工程由黄连沱至石溪浩,引水渠全长9.24公里;由石溪浩至龙凤场,干渠全长16.18公里;建支、分渠54条,总长58.87公里,建桥梁、涵洞、渡槽、闸坝80座,工程浩繁,为当时四川之最。两年后,工程竣工,取名“四联堰”,引涪江水发电,解决了遂宁城区照明问题。但由于工程设计时洪、枯水位资料不详,工程防洪标准偏低等原因,此后数年,四联堰屡被洪水冲毁。
上世纪50年代,随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遂宁开始全面整治石溪浩水利枢纽。遂宁境内,也由此掀起了三次“万人战河滩”水利建设高潮。1951年4月,四联堰整修工程全部完成,更名为“南北堰”。1958年10月,为满足遂宁工业农业生产需要,遂宁龙凤水电站兴建,共耗时125天,扩建了“南北堰”引水渠27公里。1959年10月1日,龙凤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运转发电,石溪浩水电站退出“舞台”,仅在每年春灌和抗旱时临时发电。
1977年,为有效解决电力供需矛盾,遂宁开始扩建龙凤水电站,即兴建小白塔水电站,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工人们凭借最原始的锄头、扁担等工具,挖填土石方600万立方米,安砌条、块石30多万立方米,建成进水闸、公路桥、沉沙池等工程共118项,迄今大部分保存完整,仍在运行使用。
遂宁观察 蒋诗逸 川观新闻记者 王若晔 整理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