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一桥连三地”的世纪工程,被国外媒体誉为“新世纪七大奇迹之一”。而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管延安,就是这座超级工程的建设者之一。33节巨型沉管,60多万颗螺丝,他创下了5年零失误的深海奇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一把扳手,一段传奇
2013年,远在青岛航修厂工作的管延安看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项目前来招募钳工的通知。在得知这将是又一个向世界级难题挑战的机会后,他主动报名并顺利通过选拔,跟着自己的师傅和工友们来到了千里之外南海之滨的珠海牛头岛,成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工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修建一条5.6公里长的海底隧道。考虑到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采用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进行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工程难度极高。管延安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对接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
这项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拧螺丝。一根沉管有两万多个螺丝,如果有一颗误差超过1毫米导致漏水,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1000多名工友的人身安全。
在工作中练就一手“绝活”的管延安,仅靠一把扳手,就能保证一根沉管上的两万多个螺丝间隙不超过1毫米。这样的间隙没办法用肉眼来判断,但管延安却通过一次次的拆卸和练习,创下了零缝隙的奇迹,同时也成为了保障沉管隧道安全的最后一道生命线。
港珠澳大桥,33节巨型沉管,60多万颗螺丝,练就了他安装零缝隙和“听”音辨隙的绝活,创造了5年零失误的深海奇迹,为世界首条“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建设做出了贡献。
七八本厚厚的“修理日志”
管延安,现任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总技师,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最美职工、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即便是如此优秀的管延安,也曾在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当钳工时,遭遇过一次不小的打击。
干过20年钳工的管延安轻车熟路,半小时就完成了设备安装。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模拟测试环节,设备竟然出现了漏水。所幸只是测试,问题又很快得到了解决,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上百名工友几天的活白干了,一切必须从头再来。
这件事让管延安认识到,港珠澳大桥的活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技术必须要更加精益求精。他索性将宿舍搬到设备仓库附近,从早到晚的练习,“我认准的事,就要把它完完好好的干好。”以追求极致的态度,不厌其烦的重复检查和练习,让管延安完成了看似微不足道,却又举足轻重的工作。
管延安介绍,他习惯于给修过的每一台机器和零件建档立案,在他的“修理日志”上,每个经他之手维修的机器和零件,都有详细的笔记记录和图解,“问题是啥,怎么处理的,我都会记下来。”
从入行到现在,管延安已记了厚厚七八本,闲暇时都会拿出来温故知新,并思考如果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做工作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的技术不够用,越想多学习。”管延安说,碰到问题就查电脑、看书,就想多学点技术,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从农民工到“深海钳工”
享誉全国的“大国工匠”管延安,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他20多年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和严谨认真的态度密不可分。
1995年,初中毕业后的管延安,在18岁那年成为了一名农民工。因为不甘心在农村种地,同时也出于对少年时期兴趣爱好的追求,他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了青岛一家航修厂,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我不甘心在农村种地,所以就想要出来学点手艺。”
在管延安的学艺经历中,1996年的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并让他从此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管延安回忆,那一年,他刚开始跟着师傅学习机电维修,“当时遇到一个电机常见故障维修,师傅让我自己修,我胸有成竹的修好了。但由于没有进行检查,刚修好的电机在装上后就又烧坏了,当时就觉得脸上挂不住。”正是这次尴尬的经历,让管延安养成了在机器维修好送走前,至少要检查三遍的习惯。
在随师学艺的过程中,管延安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看书学习。在熟练掌握并精通了錾、削、钻、铰、攻等各门钳工技艺后,管延安还拜师或者自学了电器安装调试和设备维修等技能。在这种勤奋好学和严谨认真的努力付出中,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小伙,成长了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而在谈起自己的徒弟时,管延安的脸上透露出了明显的自豪神色。“现在有两个大学生在跟我学习。”管延安告诉记者,“他们文化水平高,未来的成就肯定不会比我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巩悦悦 通讯员 刘晓林 郭一博)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