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4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9年,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在最后阶段不懈怠、不松劲,让脱贫群众真脱贫、不再返贫……
巩固扶贫成果是稳定脱贫的“压舱石”,提高扶贫质量是科学脱贫的“推进器”。今年以来,阳谷县在扶贫路上坚持“回头看”,为脱贫攻坚“扶上马、再送一程”,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贫困群众“脱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授之以渔
——防止再返贫的“充电器”
“想不到镇政府给俺想得那么周全,真是太感谢了。”寿张镇武堂村村民陈世兰说。她丈夫患癌症去世,家中还有4个孩子需要抚养,生活陷入困境。寿张镇扶贫办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私人订制”的方式,为陈世兰申请了2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帮她做起了卖服装、鞋的生意,走出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脱贫攻坚、防止返贫,需借助外力支援,更需要贫困群众这一主体自身的努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阳谷县广大扶贫干部帮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维,使贫困群众的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该县通过开展多渠道、全方位技能培训,拓宽就业范围,提升脱贫致富能力;通过远程教育、技能培训,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帮助其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能力;积极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发展壮大“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人才队伍,进一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产业造血
——脱贫致富的“推进器”
57岁的秦增河是狮子楼街道秦庄村脱贫享受政策户,与现年81岁的老母亲共同生活。帮扶责任人秦国庆与华康食品负责人多次联系沟通,终于在家门口为秦增河争取到了一份工作,一年下来仅务工收入就2万多元,使秦增河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可靠保证。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源。该县深入实施经济薄弱村庄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积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搭建网络电商、“农超对接”等销售平台,实现低收入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推广扶贫车间、扶贫产业园、村社代工点等项目,吸纳低收入农户就地就近就业;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通过新农村建设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等多种措施,产生“蝴蝶效应”,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长效机制
——巩固脱贫的“压舱石”
“乡野路,田地旁,扶贫帮包不辞忙。填档卡,细思量,嘘寒问暖如亲娘。东家奔,西家访,不落一个送芳香。白昼短,趁夜长,无愧百姓无愧党。”近日,在狮子楼街道紫石社区南街广场上,一首由社区副主任闫艳朗诵的打油诗《乡镇干部扶贫忙》,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自2017年8月份起,该县组织97个县直单位、2800名干部职工,集中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脱贫攻坚大走访”活动,摸清了已脱贫户的脱贫成效、未脱贫户的预期收入情况,通过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进一步精准贫困底数、精准脱贫措施,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整改提升。去年以来,该县又成立19个督导组,由县级领导牵头,实行一线工作法,深入督导各乡镇(街道)和县直单位的重点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把扶贫工作督导情况列入年度考核范围,有力促进了扶贫工作的落实。
长效机制是保障脱贫攻坚深入、有序推进,不断巩固产业脱贫等攻坚战成果的重要抓手。该县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建立返贫预警监测机制,推动建档立卡数据与民政、教育、卫计等部门信息互联同享,通过帮扶责任人定期跟踪回访、返贫户个人申报、系统信息自动比对等途径,提前预警研判,精确掌握动态,及时将返贫人口和建档立卡之外滑入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纳入,有效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布双起 通讯员 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