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949年春,为支援华北野战军挺进大西北,山西省新绛县在南门架起汾河浮桥,保证了10万大军及武器辎重的顺利通行。
我第一次踏上浮桥是1974年,当时觉得很新鲜,这不能不说是新绛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和一道风景线。走在浮桥上,只感觉晃晃悠悠,船在水里,棚板钉在船上面,尽管浮桥不高,但是胆小的人既不敢左顾右盼,也不敢向下看。这时眼前有一辆自行车,我只好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心里才平静了许多。我在浮桥上走,河水缓缓地流。向下看,透过木板的缝隙,能看到河流激起的浪花,耳畔仿佛飘起“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歌声。
新绛汾河浮桥沿用了传统的牵拉木船的办法,用钢绞索在两岸固定,缠在倾斜的钢筋混凝土粗桩上。它不像连接黄河两岸铁索浮桥的铁牛那样粗壮有力,但足以使整个浮桥被固定在同一个桥址上,安全便捷。
当年过桥需要付费,不过因为桥建在南关村,南关村的居民和行人过浮桥是不缴费的。那时的售票室常常成为拉家常的地方。夏天,人们坐在树荫下聊天;冬天,坐在火炉边暖暖身子,再倒上一杯热乎乎的茶,屋里弥漫着茶香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1976年,汾河上游一连下了几天大雨,汾河暴涨,河水漫过两岸堤坝,我是当时的亲历者。我从运城回新绛,下了张王坡。一眼望去,坡下一片汪洋,大水漫过108国道。
汾河涨水的第三天,我来到108国道,看到了一位汽车司机,他要去汾河北边,咫尺之地,却等了3天。不能前行,也不能后退,热心的乡亲们给他腾房,做好吃的,才使他度过了漫长的3天。他对我说:“多亏老乡救济我,这3天我终生都不会忘。”听到司机的话,我又去看涨水后的浮桥,只见汾河涨水,河床宽阔了,水涨船高,浮桥上车辆根本无法靠近通行。要增加船和木板才能把浮桥和岸边连接起来,使车辆通行。正是这次大水使新绛县委书记痛下决心,在全县提出了“三十里一条线,二十里对着干”修大坝防洪的举措。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新绛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在县域内的汾河河段,先后建起了3座宽阔宏伟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浮桥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绛城一年四季交通便利,出行风雨无阻。前年,国家又投资在两座汾河大桥间建了湿地公园,汾河两岸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多年不见的大雁、天鹅回来了,飞鸟啼鸣。每天早晨,都有许多人来到汾河岸边晨练。